当前位置:首页 > 易欧 > 正文

复旦大学许多奇:稳定币的法律本质、全球监管实践及趋势

7月3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第3期,也是稳定币问题系列讨论的第2场,主题为“跨学科视野下的稳定币问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许多奇从法律角度概述了稳定币的全球监管现状。

许多奇指出,稳定币是锚定法币、通过抵押或算法维持币值稳定的数字资产。其法律属性模糊,既非法定货币,也难以完全归入证券、信托或电子支付工具等传统范畴,不同类型差异显著,易引发监管真空与套利风险。2023年 USDC因硅谷银行事件短暂脱锚,凸显其跨法币与数字资产的双重属性带来的风险传导效应。

她表示,当前全球主要法域正在加速立法,但监管体系对稳定币的适配性仍然不足。美国推动GEIUS法案,试图将稳定币发行纳入美联储监管;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管理条例》(MiCA),建立统一执照与跨区域监管机制;中国香港于2025年5月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中国内地从2013年起政策逐步趋严,但尚未形成系统性回应。

复旦大学许多奇:稳定币的法律本质、全球监管实践及趋势  第1张

许多奇强调,稳定币全球监管正在形成三方面趋势:同质同监管、技术中性与功能穿透、跨境协调与法币竞争。我国应当依托“一带一路”、高端制造等场景提升人民币计价能力,进一步加强金融话语权。

以下为许多奇发言全文(已经发言人审定):

今天我想简要谈谈稳定币的法律本质与监管问题,以及其在现有监管体系下面临的困境。

稳定币的发展始于2014 年,正如刚才韩老师展示的图表中所呈现的历程。这一年有两个关键事件:中国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稳定币也开始出现(当然,比特币早在2009年就已诞生)。我从 2018 年开始关注稳定币,2019 年曾在《探索与争鸣》撰写文章,探讨过Facebook的Libra——这是典型的稳定币案例。当时美国因其抵押资产与美元关联性不足而持反对态度,不断要求提升美元资产的价值。

稳定币的定义可抽象概括为:维持币值稳定的数字资产,其价值锚定于美元、欧元、港币等特定法币资产,通过抵押担保或算法调节机制实现稳定。但是这一界定还需要从法律视角更精准表述。

稳定币的出现必然会打破传统货币体系对支付、计价、清算功能的垄断,在支付系统、数字资产交易、跨境结算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与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存在适配性难题。

复旦大学许多奇:稳定币的法律本质、全球监管实践及趋势  第2张

在法律属性方面,稳定币既非法定货币,也难以完全归入传统货币范畴。有观点认为稳定币属于证券、信托,或本质是电子支付工具、货币基金等。但 USDT、USDC、DAI等不同类型的稳定币差异显著,法律属性需分类界定。稳定币的异质性,导致其法律归类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法律一定要明确它的本质,才能精准监管。一旦混为一谈,极易导致监管真空和套利。

更复杂的是,稳定币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操纵风险,甚至严重的脱锚风险,且具有极强的跨境外溢性。以2023年USDC在硅谷银行事件中短暂脱锚为例,该事件源于美国银行系统问题,却在数小时内波及多家交易平台及数百万投资者,凸显其跨法币与数字资产的双重属性带来的风险传导效应。因此,稳定币监管不仅是法律归属问题,更涉及国家安全与跨境管控。

实际上,稳定币在虚拟货币中的占比不足8%-10%。我在与相关行业人士打交道时发现,即便是做虚拟货币行业新闻播报的人,到后来也萌生发币的念头。我越来越感到,部分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市场参与者对发币存在过度投机心理,意图追求数十倍甚至上千倍收益。

当前世界主要大国都在推动稳定币的合法化,引发广泛的关注。我国选择以香港为试验场,推动传统机构参与,部分银行已经关注到这一机遇。关于稳定币监管,我国大陆目前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回应。从2013年到2021年,人民银行政策逐步趋严,这与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国际组织的反洗钱要求相关,说明我国也在规则制定中争取话语权。近期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官员将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发展并列提及,这释放出态度转变的微妙信号,不过具体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