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欧 > 正文

DeFi 2.0 革新:解析去中心化金融4 大协议与未来趋势!

2020 年 DeFi Summer 热潮过后,DeFi 市场及生态依旧保持着指数级的增长速度。根据 Defipulse 的数据,截至 11 月 15 日,DeFi 的总锁仓价值(TVL)达到 1130 yi镁元,发展步伐依旧迅猛。如今,依托各大公链的各类 DeFi 项目与协议已多达近 700 个,每个领域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头部项目,像 Curve、Aave、Compound、MakerDAO、Sushiswap 等。不过,DeFi 的发展也出现了所谓的 “迭代” 情况。

随着越来越多项目的涌现,DeFi 2.0 这一概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在今年第四季度逐渐掀起了 DeFi 领域的第二波浪潮。DeFi 2.0 指的是在 DeFi 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变革,在这一概念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号称是下一代 DeFi 协议的项目。但 DeFi 2.0 如此火爆,究竟是因为存在实质性的内在创新,还是仅仅只是概念上的热度呢?这些项目是否真的改变了 DeFi 的游戏规则,抑或只是上一波热潮的过渡?本文将围绕 DeFi 2.0 展开探讨,为你解读 DeFi 2.0 概念大火的原因,介绍目前被称作 DeFi 2.0 的项目有哪些,并分析 DeFi 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DeFi 1.0 到DeFi 2.0:流动性挖矿如何推动去中心化金融演变?

2020 年夏天,DeFi 项目的流动性挖矿现象点燃了整个市场,让 DeFi 迎来了首轮爆发式的增长浪潮。

流动性挖矿,是一种用于启动项目流动性和发放代币的机制,具体而言,就是 DeFi 用户按照要求存入或借出指定的代币资产,为协议的资金池提供流动性,进而获取收益的过程。这种收益通常是项目的原生代币,或者是其代表的治理权利。去年 7 月,以 Compound 为代表的 DeFi 项目推出了流动性挖矿模式,这使得相关借贷活动大幅增加,也吸引了大量资金和用户涌入 DeFi 领域。与此同时,受 “热钱” 效应影响,这些协议代币在二级市场上也出现了惊人的涨幅。在 “造富” 效应的推动下,DeFi 在 2020 年呈现并保持了指数级的增长态势。

不过,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了流动性挖矿存在的弊端。虽然,流动性挖矿模式为项目的冷启动提供了不错的途径,也解决了流动性供给的问题。但这种激励模式更多的是吸引和鼓励了流动性矿工的短期参与,这些用户中大部分并非真正的协议使用者,没有与协议形成有粘性的共生关系,而是不断地 “挖卖提”,转而加入收益更高的协议。

所以,流动性挖矿对 DeFi 协议的初期增长助力较大,但从长期来看,一些羊毛党和流动性提供者过度开采协议,导致流动性挖矿模式难以持续。可由于没有新的机制出现,DeFi 协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似乎又只能通过提供代币激励来吸引流动性。此外,流动性不断释放给这些流动性提供者,还会存在短时间内集中抛压的问题。因此,长远来看,这批早期因流动性挖矿兴起的 DeFi 协议,大多面临着如何构建合理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以及提供可持续流动性方案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了 DeFi 2.0 的概念,打算通过新的机制来解决这些 DeFi 协议遇到的问题。市场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项目进行相关尝试和实践,这些项目就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被称为 DeFi 2.0 的项目(协议)。

也就是说,DeFi 1.0 主要指的是早期的去中心化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去中心化交易协议 Uniswap、SushiSwap,稳定币应用 MakerDAO,借贷协议 Aave、Compound,流动性机枪池 Yearn Finance 等等,这些如今被称为第一代 DeFi 协议。而 DeFi 2.0 主要是在第一代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而建立的 DeFi 应用,涵盖创新的产品功能、创新的经济模型,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流动性不可持续的问题,致力于 “将流动性变成 DeFi 的基础设施层,让 DeFi 变得更加可持续发展”,所以目前围绕这一理念的创新型协议被视为第二代 DeFi 协议,也被统称为 DeFi 2.0。

去中心化金融新篇章:深入解析4 大DeFi 2.0 代表性协议!

那么目前,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 DeFi 2.0 项目呢?当下被广泛讨论和关注的主要有六个协议,分别是 Olympus DAO、Tokemak、Convex Finance、Abracadabra、Alchemix、Fodl Finance。考虑到篇幅有限,我们将挑选具有创新代表性的 Olympus DAO、Tokemak,以及目前总锁仓价值(TVL)排名相对靠前的 Convex Finance 和 Abracadabra 进行介绍,方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DeFi 2.0。

DeFi 2.0 革新:解析去中心化金融4 大协议与未来趋势!  第1张

DeFi 2.0 代表协议(一):Olympus DAO

首先,我们清楚流动性是 DeFi 得以持续运转的基础,而第一代协议中由流动性提供者持有流动性的机制已经显现出问题,因此后来便出现了 “协议拥有流动性”(Protocol Owned Liquidity,简称 POL)的概念,最早实践这一概念的正是 Olympus DAO。

DeFi 2.0 代表协议(一):Olympus DAO

Olympus DAO 是一个算法货币协议,负责发行和管理完全抵押、基于算法且自由浮动的稳定资产 OHM。OHM 代币由 Olympus DAO 的财库提供支持,通过以折扣价向协议参与者发行,同时从市场上交换获取流动性提供者的 LP 代币头寸,以此掌握流动性。这一机制也被称为 “协议控制价值”(Protocol Controlled Value,简称 PCV),是 Olympus DAO 机制创新的核心。该协议自身持有 LP 代币,进而控制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这也能够避免来自流动性提供者的短期抛售压力。这一点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协议与流动性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被认为具有创新性。截至 11 月 15 日,Olympus DAO 已拥有超过 6.1 亿美元的流动性。

DeFi 2.0 代表协议(二):Tokemak

而 Tokemak 致力于成为去中心化做市商,将提供流动性作为一种服务,它的运转方式是怎样的呢?Tokemak 通过将流动性代币化,来对流动性进行引导和影响。具体来说,用户可以把自己的代币质押在 Tokemak 协议中,获得相应数量的 tToken(相当于一种存款凭证,可按 1:1 的比例赎回资产),还能赚取 Tokemak 的协议代币 TOKE。这样听下来,你可能会觉得这和之前 DeFi 1.0 中的流动性提供者似乎没太大差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成为能被更多 DeFi 协议采用的提供流动性的基础设施层,Tokemak 进行了一些巧妙设计,这也是它的主要创新之处,比如代币 “反应堆”(reactor)。质押在某个代币 “反应堆” 上的 TOKE 代币数量越多,协议就越会把流动性引导到该代币上,因此用户可以提供单边代币的流动性,不用过多担心无常损失。此外,在 Tokemak 中,除了 LP 流动性提供者,还设置了流动性引导者这一角色。流动性引导者通过质押 TOKE 代币来引导流动性,同样可以获得 TOKE 作为奖励。他们的这部分 TOKE 奖励会用来偿付一部分无常损失(初期由财库提供支持)。

DeFi 2.0 代表协议(三):Convex Finance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目前总锁仓价值(TVL)排名第四的 “后来居上者”——Convex Finance。该平台于今年 5 月 17 日正式上线,上线仅半个月就成为锁定 CRV 占比最高的平台。Convex 是在 Curve Finance 的基础上搭建的产品,通过推出 CRV 质押和流动性挖矿一站式平台,致力于简化 Curve 的使用流程。

用户将 CRV 存入 Convex 中铸造凭证代币 CVX 后,可以获得 Curve 的奖励(包括 Curve 的平台费用)、CVX、veCRV 的奖励以及 3crv 的份额。与 Curve 中需要锁仓且收益根据锁仓时间长短权重不同的操作限制不同,Convex 的用户无需锁定 CRV 就能获取收益奖励。

简单来讲,Convex 简化了 Curve 和 CRV 的锁定、质押过程,同时提高了 CRV 持币者、流动性提供者的收益率和使用率,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

DeFi 2.0 革新:解析去中心化金融4 大协议与未来趋势!  第2张

DeFi 2.0 代表协议(四):Abracadabra

最后,无论 DeFi 1.0 还是 2.0,抵押借贷都是各类 DeFi 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刚需。Abracadabra 是一款资产借贷协议,和 MakerDAO 类似,通过超额抵押资产来生成稳定币(MIM,即 Magic Internet Money)。过去,DeFi 用户在抵押资产时往往面临资金利用率低的问题,比如锁定在资本中的 yVaults 无法产生收益。而与第一代资产借贷协议不同的是,Abracadabra 接受的抵押资产是生息资产(通常由原生资产锁仓获得,例如 yvYFI、yvUSDT、yvUSDC、xSushi 等)。用户可以将这些生息资产存入 Abracadabra 作为抵押,进而铸造 MIM 稳定币,这样既能获得原本的质押收益,又能释放资产的流动性。对抵押资产的用户而言,这种模式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这些抵押资产本身能够增值,也有助于降低清算风险。

DeFi 2.0 革新:解析去中心化金融4 大协议与未来趋势!  第3张

DeFi 2.0 还是DeFi 1.5?从功能、效率、治理一次分辨清楚!

综合来看上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DeFi 2.0 协议,严格来说,它们更多是在 DeFi 1.0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 “局部创新”,并没有太多能颠覆游戏规则的改变。更严谨地说,这些协议可以看作处于 DeFi 1.5 阶段,是在第一代协议的系统上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的一种过渡。

但就目前而言,我们或许不必纠结于 DeFi 2.0 的定义是否严谨,或者它是否属于概念炒作。无论是 DeFi 1.0 还是 DeFi 2.0,都只是一种名称和叫法,这些项目的创新都是为了推动 DeFi 生态的持续发展,为用户带来更优的体验和相应的收益。毕竟,在没有更完善的流动性机制出现之前,我们可以享受这些所谓 “DeFi 2.0” 带来的优势。

不可否认,从数据表现来看,这些项目也证明了自身受到的关注度。根据 Footprint Analytics 的数据,过去一个月里,Abracadabra 和 Olympus DAO 的总锁仓价值(TVL)增长迅速,而 Convex Finance 是前 10 大协议中 TVL 变化率最大的平台,目前在 DeFi 2.0 协议中排名最高。

DeFi 2.0 还是DeFi 1.5?从功能、效率、治理一次分辨清楚!

因此,尽管目前 DeFi 1.0 在整个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远超过 DeFi 2.0,但从 DeFi 2.0 的发展态势来看,其前景十分向好,在整个 DeFi 生态中仍有一定的增值空间。所以,我们认为,DeFi 2.0 这一趋势是 DeFi 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这些项目通过创新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困境和难题,进而带来了更高的资金运作效率和可持续的流动性。不过,机会与风险始终并存,即便到了 2.0 阶段,DeFi 的去中心化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面对新出现的创新协议模型,用户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在深入调研后再择机参与。

那么,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该如何区分和界定 DeFi 1.0 与 DeFi 2.0,或者说如何分辨哪些项目只是 “换汤不换药”,可以参考以下五点:

具有创新的产品功能和创新的经济模型;

更高的可组合性(类似乐高积木),即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场景和玩法;

更快速的执行,比如支持 Layer 2、多链、侧链;

更高的资金利用效率,能够释放流动性或提高收益率;

更符合加密货币特性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也就是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将生态治理权与决策权交给社区成员,所有成员都是利益关联体,参与者具有内在动力。

具备这些特征的协议或项目,才能够成为 DeFi 2.0 的生态成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