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
如果一家金融机构要对一家企业进行贷款,这家金融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家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收集的材料,包括了财务报告、征信报告、法院信息、工商信息、市场销售信息等各类报告。这些材料是经过了第三方加工汇总的信息,不是原始的经营生产信息。数据的权威性来自于第三方机构的公信力。比如审计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增加了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但是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出于利益的驱动进行造假,那么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将受到质疑。我们获得的真实性来源于媒介的真实性,我们并没有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形成我们的判断。
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厂生成产品的质量等存在闭源信息的地方,都存在着信息不透明,需要依靠媒介增信的地方。
比如最近的老罗和西贝热点事件,争论的也是信息不透明的地方。老罗说西贝是预制菜,西贝贾老板说不是预制菜。这里面有对预制菜定义的理解不一致,也有对后厨采购、仓储和制作流程的不透明。如果后厨的采购、仓储和制作流程数据可以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实时由可信设备采集,并不可篡改地保存,那么老罗和贾老板之争就没有必要,因为只要翻开账本查一查,就知道谁说真话、谁说假话。就是因为现在是闭源的,不透明的,就发生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数据是资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复杂度越来越高,我们每天生产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些原始数据随着人类的活动实时产生,并被信息中介采集、整理、分类和发布,成为指导调整我们工作生活的重要依据。
我们产生数据、加工数据、利用数据的过程成为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过程既可能产生正反馈效应,也可能产生负反馈效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不一样,产生的数据量、数据加工过程以及数据利用程度都完全不同。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人类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必然是海量的数据、高效的加工、数据利用的正反馈效应。
现在全球对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数据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入表的资产、可以交易的资产。2023年10月,我们国家在中央层面成立了国家数据局,在地方层面又设立了很多数据资产交易所,这充分彰显了数据对于我们未来生活的重要性。
现在的数据循环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和中介机构参与。由于人的因素,必然会给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数据加工的合理性、以及数据利用的真实性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数据被看做一种资产,那么资产就会有权属、有价格,那么数据也是有权属和价格的,那么数据被中介机构无偿采集、加工和滥用无疑是对个人资产的一种侵占。
中介机构对于数据的加工和利用添加了它自己的主观价值。由于数据的闭源,中介机构也占有了数据的解释权。掺入了主观价值的数据会对使用数据的人产生误导。在贷款决策中,由于财务数据的失真,就会使贷款决策人对于企业产生错误的评价。因此,现有数据循环的操作模式有许多弊端。
数据是客观的,但是对数据的解释是主观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保证数据的原始准确,而使用数据的人根据使用的需求,提取加工数据。原来的中介机构可以根据使用数据的人需求,提取和加工数据,他们不再独享原始数据,不再对数据具有唯一的解释权。
比如一家光伏发电企业,发电收入来自于发电数量,如果发电数量通过可信设备实时采集,那么发电收入的数据就有可信性,银行利用折现率模型估算对这家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时,对于发电收入的估计就比较可靠。
再比如,一家设备租赁企业,提供医院检验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检验设备的使用量,来评估设备的需求量。
对于一家具有科学管理能力的企业,这些发电数据和设备使用数据是会经常甚至实时采集,但是这些数据都集中在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供企业自己经营管理使用。这些数据的权属属于这些企业。这些数据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企业对于这些数据的使用是十分有限的,可能只是在季度经营分析会上,作为ppt上的数字展示而已。这些数据并不完全都是商业机密,经过脱敏之后的数据,是可以公开的。这些脱敏和公开的数据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交易的。
一条数据要有价值,至少这条数据是真实可信的。虚假的数据没有价值。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数据之上。在产生数据、加工数据和利用数据的链条中,每一个步骤都应该是独立的,而产生数据的原则应该是真实可信。
万物上链的方案:物联网+区块链+AI
我们如何相信数据是真实可信的,有两个原则是值得考虑的: 一、数据是由可信设备实时采集; 二、数据是公开透明不可更改的,如果是有商业机密的数据,那么经过脱敏后的数据应该是不可更改的,可以公开查询或者支付对价后获得。
物联网的发展为第一条原则提供了支持,可以将设备注册为可信设备,并配备特定的芯片,那么设备可以支持实时联网,并上传数据。区块链的发展为第二条原则提供了支持,数据可以保存在公链上,也可以保存在联盟链上。具体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性质和用途。如果你保存在公链上,那么你假设数据是面向所有人的,联盟链至少参加联盟链的人相信数据是公开可信的就可以了。
如果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数据都可以被智能设备采集、加工、保存在区块链上,结果就是对人类社会进行了一次数字化改造。一个人从早上醒来,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饭、用了什么品牌的牙膏、出行坐什么车、身体活动等等数据,每一时刻都可以映射为一条条数据,被记录和收集。作为自身数据的拥有者,他可以处置这些数据,可以把这些数据加工后出售给厂商或者广告商,厂商和广告商收集不同人群的数据,来对他们的生产经营策略进行调整。
不仅是个人,制造企业也可以将他们的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上链。这样消费者可以对他们的原材料、加工时间等关心的数据进行溯源。比如,如果西贝的贾老板将他采购保管食材的过程通过可信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上链保存,那么老罗对他的质疑就可以被轻松化解,反而是给他的企业做了一个广告宣传。
为什么要通过可信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为了防止物理设备制造虚假的数据。链上的数据只是物理世界的映射,可信设备是两个世界的转化接口,如果没有可信设备,映射关系就会破坏,链上数据就没有了解释现实世界的能力。
如果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项数据都可以被可信设备采集、加工和上链,这不就是实现了万物上链吗?万物上链的本质,就是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的技术,将人类社会进行了一次数字化过程。
那么数字化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也是万物上链的目的。 万物上链只是解决数据链中的第一环,确保产生的数据真实可信。人类的大脑与计算机不同,人类的大脑更擅长模拟计算,我们对于一个事物,通常不会进行精确的计算,我们接受到的信号,比如声音、视觉也都是模拟信号,所以,我们通常对一个事物会形成一种大致的平均观念。记忆也是对过去经历的平均印象。而这种观念,往往并不准确,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不具备完整的数据,另一方面我们不具备强大的数字化计算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完备的数据,但是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海量的数据,所以我们还要AI的加持。我们可以利用AI,根据我们的需求,对链上的原始数据进行提取、加工、分析,供我们决策使用。
物联网+区块链+AI,将实现万物互联、万物上链和万物可算,这将从根本上重写我们的社会生产过程和生活交换方式。
比如,电力生产企业可以将他的发电数据实时采集、打包上链,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链上发行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他可以在链上注册一个智能合约,并接受稳定币作为投资款。厂商可以接受稳定币作为电费的支付,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分配给投资者。中间不需要原来的投行、清算等中介机构,以不可更改的数据和算法作为支持,实现资金与资产的直接投融资。这其实就是现在方兴未艾的RWA,不同的是,现在的RWA项目还未实现电费的收入直接以稳定币作为结算,并直接通过智能合约进行分配。现阶段的RWA项目,都需要投行等机构参与,完成链上智能合约的注册,以及将现实世界收取的货币转化为稳定币分配,或者仅仅在链上起一种信息公开、不可篡改的功能。
一种新的货币系统
我们生活在两个系统中,一个是经济系统,这是我们的物理现实;还有一个是我们创造的货币系统,这是一个虚拟系统。我们创造的货币系统,是人类为了更好的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系统进行计量而创造出来数字化的虚拟系统。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货币系统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解放也不断升级,大致有这么几个阶段:
一、金银货币系统
这一阶段,人类选择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未发展出复杂的计量方式。金银因为其稀缺性,较难伪造,而获得了人们的共识,承担对现实世界交易的计量、财富的储存功能。金银货币系统的特点是,由于金银数量的有限,当现实世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每一份金银对应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现实世界的投资需要通过金银等贵金属货币来购买,货币的稀缺造成了资本的稀缺,造成大型项目无法启动。金银货币系统无法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系统的需要,注定要被主权信用货币系统取代。
二、主权信用货币系统
主权信用货币系统以主权国家的信用为基础,发行货币。货币代表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基础是主权国家拥有的征税权,从而享有铸币权。这一系统下,货币不再是稀缺的,货币只是一个获得主权背书的数字。这一系统支持了在社会生产力解放后,社会分工带来的各行各业的庞大投资交易的需求,并发展出了各种计量经济系统的方式,并以这种方式为基础,通过调解货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参数,来调解经济系统达到均衡。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人们发现经济系统的失衡,但是不直接干预经济系统,而是干预经济系统映射的货币系统,通过调解货币系统里面的货币供给、利率等参数,间接调整经济系统。
但是这个系统是一个可以作弊的系统。经济系统的投资是有风险的,货币系统缓释了经济系统的投资失败,从而让经济系统的鲁棒性加强了。但是,由于经济系统的数据采集常常失真,货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映射存在严重偏差,人们在货币系统的决策对于经济系统的反馈往往是错误的,甚至还给货币系统的主宰者留下了犯道德风险的机会。货币系统不断增加的货币,就是为了掩饰经济系统充斥着的各种失败项目,直到有一天最终无法再掩饰,不得不造成货币系统的崩溃。
现在的货币系统是一个由若干大节点构成的系统,这些大节点对社会资金进行集中募集、集中投资。这些大节点比如银行和投行等。对于银行来说,储户的存款不与贷款项目一一对应。储户的存款收益和安全来自于银行这个金融系统中的重要节点的运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储户不会把钱存在小的机构,因为大的机构信用更好。但是这只是一种想象,储户并不知道贷款资产的真实情况。大机构也往往利用自己的信用优势,做出了更多的犯有道德风险的事情。
三、链上货币系统
随着数字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手机、智能设备、数据中心越来越多,社会的云计算和AI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出现。全社会计算能力显著提高,为万物上链提供了保障,也必将刷新陈旧的经济系统。一个崭新的系统也必将迭代一个崭新的货币系统。
在这个3.0版本的货币系统中,万物上链,原始数据保真不可篡改,投资过程中的资金募集和分配也由算法自动执行,算法在没有获得共识的情况下不得更改。
这样的系统有几个特点:
第一、信息对称,投资者知道自己收益的来源,知道底层资产的运行情况,资产可以更公允的定价;
第二、数据的解释权不再垄断。新系统减少人为干预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原来决策者利用信息的闭源,进行数据的伪造加工将大大减少;
第三、掩饰项目的失败变得更为困难,每一个项目与投资资金一一对应,每一个项目都由明确的风险承担方,货币系统不再是一个藏污纳垢的蓄水池。
这样一个链上货币系统的本质,实现了一种货币系统的分工。原来由国家主导的货币系统分散为一个个小的货币系统。原来的货币系统的基础是国家的税权,而每一个小的货币系统可以以各种各样的资产为基础,可以以法币为基础,可以以政府债券为基础,可以以发电收入为基础,可以以算力资产为基础,可以以应收账款为基础,但是不管以什么样的RWA为基础,都必须做到资产数据的实时采集,数据上链不可更改,资产对应货币的发行和分配通过算法自动运行。
这将是一种全新的货币系统,他将摆脱传统货币系统不可避免的膨胀,从而掉入死亡螺旋而崩溃。这种货币系统是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的经济系统在公共账本上的一种数字化映射,并以此为基础允许人们达成一种社会共识。一种东西之所以能成为货币,因为他获得了社会的共识,并愿意被接受用于支付、储存和分配。
这种货币系统不是一个集权单一的货币系统,各种各样的货币系统互相竞争,形成了一个货币系统生态,这种生态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生态系统的原则就是奖励好的系统,去除失败的系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以,我们是不是正处于这个新系统的起点?
本文由admin于2025-10-12发表在,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oe.58dk.cn/post/7980.html
发表评论